2024年7月18日 星期一 19:43:55

7月高温高湿容易引发马铃薯黑胫病,做好以下防治措施,保证优产

      马铃薯是我们在餐桌上最常见的一种食物,在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种上几株,既节省了买菜钱,又可以保证自家吃上绿色健康的食品。如今正是梅雨季节,在雨后特别容易爆发马铃薯黑胫病,对于大部分地区莱索,每年6、7月份都是马铃薯黑胫病的爆发流行期。通常情况下,越是空气湿度大、田间排水不良,就越容易爆发严重的黑胫病害,病发后,不仅造成植株矮小,茎部易断,还会造成薯块腐烂等问题,防治起来十分困难,对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马铃薯发生黑胫病时,轻者植株死亡率达 2%~5%,重者可达 50%以上,导致马铃薯产量大幅下降甚至绝产,严重影响马铃薯的种植效益,让广大农民朋友十分头疼。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讲一讲有关马铃薯黑胫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内容包括:马铃薯黑胫病的症状危害、发生规律、病发条件及相关的防治技巧。以供广大农民朋友们参考借鉴。
       一、马铃薯黑痉病的症状危害
       当田间发生病害时,我们要抓住病害最典型的症状,进行识别防治。感病植株最典型的症状是:
       ①茎基变黑褐色,整株表现似受旱的萎蔫状态,大多数感病植株由于生长缓慢而矮化,病株叶色淡绿或微黄,其上部小叶片的边缘明显向内卷,叶片及叶柄坚挺而向上,缺乏其原有的柔性。早期病株很快萎蔫枯死,不能结薯,极易从土中拔出;
        ②病株茎基的黑色部分,非常明显而且易断。横切感病植株,3条主要维管束全部变成褐色;③茎基发黑部分,最初为黑褐色直达母薯,严重的发展到母薯软化腐烂,并且病株髓部向上延伸。

  

       同一植株并不是每一分枝都变黑萎蔫,常常是有一丛中杂有部分健株,而且每一株的变黑程度也不一样,由于马铃薯种薯的带病程度不同,侵染时期不同,以及发病条件不同,所以田间的发病症状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若种薯带病重,又有适宜病菌生长发育的条件,种薯萌动出芽后,常引起幼苗在未出土前就病死掉,这种烂芽现象造成明显的田间断苗缺垄。
       ②一般感病株多在株高16-20cm时开始出现病状,感病植株较矮,生长衰弱,叶色退绿黄化,地下茎基部呈现黑色褐腐,皮层髓部均发黑,表皮组织破裂,根系极不发达,并发生水渍状腐烂。
      ③若病害发展较慢,病株茎内维管束邻近的纤维组织大量增厚,以至皮层硬化。细胞的数量增加,常表现竖硬直立。病株最终退绿黄化萎蔫死亡。
       ④马铃薯生长的后期,也可能受到侵染,但发病较轻,从植株上看不出明显的病变,这种病株仍可产生新薯块,所结的薯块小。
二、马铃薯黑痉病的发生规律与病发条件
       马铃薯黑胫病具有发病早,发病快,死亡率高,防治困难的特点。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发情况,与温度、湿度、土壤、施肥以及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但主要性因素在于温湿度,高温高湿的季节病发情况最严重。
        马铃薯黑胫病属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是病薯带菌,土壤一般不带菌。带菌种薯和田间未完全腐烂的病薯是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通过切薯传给种薯,造成母薯腐烂,并从母薯进人植株地上茎。该菌适宜温度为10-38℃,最适温度23-27℃,低于0℃或高于45℃即失去活力。在潮湿多雨天气,可很快使整株发病,并导致死亡。土壤干燥时,病菌存活较少,病害不易扩展。干燥条件下产生的块茎,较少受到侵染。细菌在干燥高温土壤条件下比冷凉和潮湿条件下的土壤里的传播距离短。
       在冷凉潮湿的土壤中,在种薯出苗后,紧接高温,有利于黑胫病的发生,而较高的土壤温度促进种薯腐烂并导致幼芽在出土前死亡。贮藏窖内通风不好或湿度大、温度高,有利于发病。在北方马铃薯种植区,气候冷凉,马铃薯生长阶段,尤其是马铃薯出苗,一般在6、7月份后,大部分地区雨水多,田间湿度大,为病害的侵染扩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马铃薯黑胫病的侵染时间、发病早晚以及危害程度,与各地的温度状况、降水状况、田间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
        马铃薯黑胫病的病菌主要是通过伤口侵入寄主,在切薯块时扩大传染,引起更多种薯发病,再经维管束髓部进入植株,引起地上部发病,用刀切种薯是病害扩大传播的主要途径。随着植株生长,侵入根、茎、匍匐茎和新结块茎,并从维管束向四周扩展,侵入附近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分泌果胶酶溶解细胞壁的中胶层,使细胞离析,组织解体,呈腐烂状。田间病菌还可通过灌溉水、雨水、种蝇的幼虫和线虫传播,经伤口侵入致病。后期病株上的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到新长出的块茎上。无伤口的植株或已木栓化的块茎不受侵染。贮藏期病菌通过病健接触经伤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
       气温较高时发病重,贮藏期间,通风不良,高温高湿,有利于细菌繁殖和危害,往往造成大量烂薯。土壤黏重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对发病有利,黏重土壤往往土温低,植株生长缓慢,不利于寄主组织木栓化的形成,降低了抗侵入的能力;黏重土壤含水量大,有利于细菌繁殖、传播和侵入,因此黏重土壤、低洼地块发病严重。播种前,种薯切块堆放在一起,不利于切面伤口迅速形成木栓层,也会使发病率增高。此外,地下害虫多时容易发病。
        三、马铃薯黑痉病的防治方法
       (一) 预防马铃薯黑胫病要点
       1. 选良种,减少扩散面积
       马铃薯种植户在选种时,一定要事先做咨询,选择知名度高、信誉好的种子公司,在购买种子时,与对方的相关管理或技术人员核实好种子的基本状况,确保选用的种子为良性种。
       此外在种植时,要注意选择地势高、光照好、排水畅的地块儿,马铃薯在整个播种、施肥、浇水、收获期间切忌不要触碰和损伤种薯,对一些患病的病株,要及时予以清理拔除,避免其病原面积扩大,影响最后的收成。
        2. 汰除病薯
        带病种薯是马铃薯黑胫病的初侵染源,春播前选择健薯,最大限度地汰除种薯中的病薯,是防治黑胫病的有效办法。
       1) 晾种:目的是挑选健薯,汰除病薯,还具有催芽、促进早熟、提高产量的作用。秋春两季堆放晾种,可促进带病种薯暴露,便于剔除。
       2) 晒种:晒种是马铃薯丰产栽培措施,同时也是主要的防病措施,晒种可以提高抗病性,具有催芽作用,对于挑选健薯,汰除病薯,具有显著的作用。
       3) 晚播:推迟播种期,较正常播期推迟半个月播种,即可减少发病50%以上,迟播延长了病薯病情发展暴露的时间,使重病薯腐烂,轻病薯得到扩展,易于淘汰病薯,晚播地温较高,利于萌芽出苗,伤口愈合木栓化,增强抗病能力。
       4) 芽苗移栽:把马铃薯芽眼中长出的芽掰下来,直接进行栽种。苗栽防病增产作用主要在于:①采用整薯育苗,可以避免种薯切块时扩大侵染;②经选薯,选芽,可以汰除病薯病苗。对马铃薯黑胫病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
       3. 整薯播种
       为了避免切刀传染,采用小整薯播种,可大大减轻危害。小整薯播种比切块播种减轻发病率50%~80%,提前出苗率70%~95%,增产2~3成。但小整薯要用上一年从大田中选择无病且农艺性状好的种薯,收获时单收单藏,或用从无病区调入的种薯。选用健薯,汰除病薯。
       4. 清洁农具与相关容器
        种植户在种植马铃薯前,必须检查所用农具的清洁情况,在清洁农具时可以适量的加入一些消毒溶液,比如福尔马林、次氯酸钠或者漂白粉,将农具表面影响马铃薯生长及产生病变的病毒彻底清除。另外,对于盛装马铃薯种子的容器也要经过消毒处理,避免种子发生病变,而给整片种植区域带来影响。
       5. 加强栽培管理
       薯田要开深沟,耙高畦,雨后及时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科学施肥,施足基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及时培土,要进行1-2次高培土,防止署块外露。
       (二) 强化种薯繁育的田间管理
       1. 地块选择
        应选择在无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的地区或非疫生产点。海拔高度应在1100m以上,在蚜虫迁飞高峰期,繁殖田诱蚜总量不超过100头/黄皿,单日有翅蚜不超过20头。选择禾本科、豆科等农作物作前茬,或一年以上无马铃薯、番茄、辣椒、茄子、烟叶等茄科作物种植的地块。
        2. 药剂防治
        化学防治法的前提是保证切刀面清洁,遵循一薯一刀的方法,先将刀具放置在酒精溶液中,溶液中酒精的含量要控制在75%左右,切一个种薯换一次刀具,确保每一块种薯都使用无菌的刀。
       在完成以上步骤以后,用药剂浸泡种薯,可用0.05%~0.10%春雷霉素溶液浸泡种薯30min或0.2%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种薯20~30分钟,然后取出晾干播种利用这种化学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马铃薯根源发病的情况。
       而马铃薯如果在生长过程中出现黑胫病,可采用5%的丙烯酸-恶霉-甲霜水剂1000倍溶液,或者50%的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的溶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溶液,视病情的轻重缓急,3~5天或5~7天浇灌一次。这样可以避免病原的大面积传播,对单植株种薯的病情也起到缓解和治疗作用。
        3. 及时摘除病株
        发现病株应及时全株拔除,集中销毁,在病穴及周边撒少许熟石灰。后期病株要连同薯块提前收获,避免同健壮植株同时收获,防止薯块之间病害传播。对留种田最好细心摘除病株,以减少菌源。
       4. 精选细收,合理贮藏
       马铃薯收获时,应先收获无病留种田,汰除病烂,去杂去劣,注意避免碰伤,经过晾种,然后入窖。贮藏量不超过窖内空间的50%,堆放厚度不超过600cm。根据气候变化,开关通风孔或窖口,不使CO2积存和缺O2,防止加速腐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