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马铃薯生产技术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
马铃薯是我国第五大粮食作物,面积和总产约占世界的1/4。马铃薯是农业上最具多功能性的作物。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包括六个重要功能:食品保障功能、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而这六个功能在马铃薯身上都有体现。因此,发展马铃薯生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优化农业结构、满足市场需求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每年人均消费马铃薯约为14公斤,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而发达国家人均消费为70~80公斤。
影响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的主要技术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品种创新不够专化。我国专用马铃薯只有15%,国外的为70%以上。我们是以鲜食为主,很多功能尚未开发出来。二是良繁体系不够健全。我国种薯脱毒比例为2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90%以上。三是良种良法不够配套。我国马铃薯种植基本上是用传统的方式,现代化的栽培技术、高产模式与其他大宗作物相比差得很远。四是机械化生产技术不够普及。我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比重只有1%,而发达国家均为70%以上。
推进马铃薯生产发展的科技举措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依靠科技,扩大面积。大力推广应用间作套种技术,以及冬闲田免耕栽培技术等。二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我国马铃薯生产品种改良有30%的增产潜力,种薯脱毒有40%的增长潜力,综合技术配套有30%的增产潜力。三是依靠科技,改良品质。主要是提高淀粉含量,我国马铃薯的淀粉含量为15%左右,国外的为18%~20%,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增加效益5%。四是依靠科技,增加效益。以马铃薯免耕栽培为例,每亩节本降耗增效150元左右。
到2010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要由目前的7000多万亩发展到1亿亩;平均亩产鲜薯要提高到1500公斤,比2005年增加500公斤。通过品种改良、种薯脱毒、配套技术,实现这个目标并不难,关键是要大力提倡科技兴薯战略,提高科技贡献率。科技兴薯的技术路线为:以优势产业带为单元,以优质专用为目标,以品种为主线,集成关键技术,形成技术模式与技术体系,创新推广方法,不断提高技术普及率与到位率。切实做到行政和技术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结合,示范和推广相结合,宣传和培训相结合,生产和产业相结合。
就具体对策而言,重点要建立健全三大技术体系,包括良种繁育、高效种植和质量监控技术体系。狠抓五大关键技术,包括免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病虫害综合防控和机械化生产技术。要按照区域化、模式化、标准化、轻型化的要求,大力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开展逐级培训,实行全程服务。广西在推广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方面之所以如此成功,关键是技术集成创新做得好,技术到位率高,堪称全国之最。
发展马铃薯产业,关键要落实六大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议把发展马铃薯与发展其他大宗粮食作物一样,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成立马铃薯专家指导组织,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推进制定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布局规划和农技推广指导意见。二是加大支持力度。建议有关部门抓紧进行各项扶持政策的调研,争取良种推广补贴、生态补偿补贴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三是加强技术管理。强化马铃薯品种审定管理工作,尽快制定种薯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范。四是加强技术储备。大力加强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专用品种选育、生长发育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五是加强国际合作。特别要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在马铃薯资源互换与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六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宣传典型经验,引导马铃薯产业快速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