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上涨考验我国粮食储备
近期国际粮食价格一再上涨,尤其大米价格迅猛上涨的势头更是引发了国际粮食市场上的紧张情绪,一些产粮大国纷纷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大米出口。回眸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拉动我国CPI继续高位运行,低收入人群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在内外粮食价格上涨压力下,我国粮食储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们所关注的粮食储备,通常是指粮食后备储备,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动用储备平抑社会所无法承受的粮食市场价格波动;二是保持一定的库存量维护粮食安全,尤其在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国际市场发生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保障粮食供应,避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受到严重影响。
粮食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决定了粮食储备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我国作为产粮大国,一向重视粮食储备,在建国初就建立了应对灾荒和战争的储备粮制度。改革开放之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逐渐调整计划经济时代的粮食储备制度。上世纪90年代,我国建立了国家粮食专项储备,有效解决了1993年、1994年出现的粮食价格过快上涨问题,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粮食储备制度的一些不足。为此,本世纪初,我国对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体制,组建了中储粮总公司,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粮食储备制度,对于稳定我国粮食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粮食储备分为两级储备,即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发挥着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作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有的粮食储备体制下,一方面,我国政府不但能掌握充足的调控粮源,而且储备粮食的质量有了大幅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农民也从中受益。因为这种制度安排更好地贯彻了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中储粮在粮食低价时实行保护性收购政策,以及其它政策配套,有效缓解了近年来“增产不增收”和“卖粮难”等问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得到保护。
然而,制度的完善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目前粮食储备机制还存在一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宏观调控效率和作用的发挥。其一,地方储备管理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储备粮食的质量还有待于提高,吞吐方式尚欠灵活;其二,有些体制关系尚未得到完全理顺。中央储备粮管理实行的是垂直管理,地方储备粮管理实行省、市、县三级储备制度,其在相互协调功能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在收购粮食时,各级储备企业为了完成收购任务,很容易展开盲目竞争,既给市场粮价的波动带来不利的影响,也给购销企业增加了市场风险。另外,协调功能的不畅,还容易造成粮仓的重复建设,带来资源的浪费。
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我国的粮食储备还是较好地发挥了防止粮食价格暴涨和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功能。在当今国际上粮食市场价格高涨的环境下,我国的粮食安全受到的影响较小,能够满足自给自足的需求,正所谓“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就拿百姓消费比例较高的大米来讲,大米价格的上涨影响较大,往往容易拉动整个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扬,在国际市场上大米价格迅猛上涨的背景下,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大米产需平衡有余,还有4000万吨到5000万吨的库存储备,完全有能力满足国内需求,稳定市场大米价格。”相比之下,我国油脂油料对外依存度过高,在国际市场上大豆定价权的缺失,给我国调控油脂油料市场增加了难度。这一现象值得反思。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的粮食储备面临着又一轮考验,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粮食储备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相信,在国家粮食储备的保障下,以及国家对粮食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采取的许多重要措施的影响下,我们会更加有信心应对此轮粮食价格的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