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农户从事甘薯产业增收致富
卢龙县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地处燕山东段浅山丘陵区。全县总面积961平方千米,辖6镇6乡548个行政村。总人口41.8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耕地面积4.2万公顷,其中70%为丘陵坡地。1996年,该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甘薯之乡”,甘薯产业是该县的立县产业,也是全省22个重点产业化项目之一,并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首批农业产业化建设示范县。
一、卢龙县甘薯产业现状
2002年全县甘薯种植面积2.25万公顷,约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53.6%,总产5.7亿千克,甘薯净产值7875元/公顷,在粮食作物中效益最好,全县11.4万农户中,种植甘薯的有8.2万户,占72%。薯制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全县现有常年薯制品加工企业48个,加工大户29500户,加工重点村116个,总体加工能力达13万吨,产品主要有精制淀粉、粉条、粉丝、粉皮、薯脯、白酒、薯香酥、冷面等10多个品种。甘薯产业产值5亿元。该县甘薯产业具有下列4个特征。
1.基地建设,规模化、科技化。全县甘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已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广大农民对育秧、种植、管理、收获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要领都已熟练掌握,并摸索出了早育壮秧、小垄密植、伏旱浇水、早植晚收、地膜覆盖、测土施肥等一些常规增产技术,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该县和北京、河北、西北3所农业大学以及徐州、熊岳、兴城、昌黎4个国家或省级研究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坚持培育和引进、试验甘薯新品种。几年来,该县培育了“卢选1号”、“卢选2号”、“提纯一窝红”等适宜本地生长的新品种,目前全县忧种覆盖率已达90%以上。为加快甘薯的无毒化栽培,县政府投资40万元建起了全省唯一一家以甘薯为主的农作物组培脱毒中心,目前,有7个乡镇建有原种繁育场,全县无毒化栽培面积已达1.6万公顷。
2.产品加工,品牌化、机械化。该县把鲜薯加工成淀粉加工方式全部为机械作业。全县有甘薯加工机械6.5万台套,可在20天时间内把生产的5.7亿千克鲜薯转化成淀粉。粗淀粉向粉丝、粉皮和精制淀粉的转化主要通过加工企业实现。县委、县政府依托甘薯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目前在甘薯加工企业中,有外商独资企业3家,中外合资企业两家。该县积极开展名牌产品创建工作,于1997年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一奇”牌薯制品商标,成立专门机构对“一奇”商标使用权进行监督管理。“一奇”牌粉丝、粉条和精制淀粉连年被评为省优产品,并在1999年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在“一奇”品牌的带动下,全县已注册薯制品商标扣多个,2002年全县薯制品产量13.8万吨。全县甘薯向淀粉转化率达95%,淀粉向粉制品转化率达85%。
3.销售市场,网络化、国际化。该县薯制品的销售基本上形成了两大渠道。一是在县内主产地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地市场。全县建有各种类型的贸易货栈300多个,其中年经营额在百万元以上的有一半。进入流通领域的农民近万人,长年往来于卢龙和销售地之间的经纪人800多人。依靠这些贸易货栈和经纪人,形成了覆盖东北、华北和南方地区的销售网络。二是依靠龙头企业扩大远销、外销。该县生产的粉制品不仅打入了全国各地的50多个大中城市,而且外销美国、韩国、日本、朝鲜,并在北京、天津、石家庄、长春、吉林、哈尔滨和长沙7个城市设立了总经销或代理商,各企业的产品基本都有稳固的客户。全县粉制品的域外销售率达93%,2002年出口1万“几年来,该县的薯制品始终保持顺畅销售,薯制品商品率达98%。
4.产业机制,紧密化、多样化。密切产销衔接是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卢龙甘薯产业的产销衔接目前有4种模式:一是自产自加模式。该县的甘薯种植户多数都自备加工机械,甘薯向粗淀粉的转化都属自产自加模式。部分粗淀粉向粉条、粉皮的转化也属于这种模式。二是比较松散型的市场联接模式。粗淀粉由农户销售给加工企业或加工大户大多属这种模式。三是通过合同契约或协议形成的较紧密联结模式,农户将自家加工的粉制品销售给贸易货栈或外地客商以及加工企业对产品销售地的批发商都属于这种模式。四是有产权股份联结的紧密型联接模式。一些农户和销售商投资建起了粉丝厂,如吉昌粉丝厂,是该县甘薯种植大户和东北粉条销售商组建的,一方负责生产,一方负责销售。目前这样的粉丝厂全县有30多家,这种紧密型联结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二、进一步发展甘薯产业的建议
1.扩大鲜食甘薯面积,每年增加0.67万公顷,到2005年增加到0.2万公顷,增加鲜食甘薯的市场供应能力。
2.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积极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尽快实现对甘薯茎线虫病的有效防治。
3.普及无毒化栽培。脱毒秧苗的生产实行分级负责制,即县级生产原原种,乡镇生产原种,农户负责脱毒种。没有建立原种繁育场的5个乡镇要尽快建立原种繁育场,以满足农户的用苗需要。
4.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帮助开发薯类新产品。要扶持、建立能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大型窗口企业,以增强全县薯制品的出口能力。
5.加强产业中介组织建设。引导、扶持甘薯产区农户围绕甘薯的生产、加工尤其是薯制品的销售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密切薯制品的产销一体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