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彩中的思考打造“薯都” 乌兰察布还缺什么
“中国乳都”的城市营销战略成了呼和浩特经营城市的经典案例。
2007年,乌兰察布市的领导大胆地提出,将乌兰察布市全力打造成“中国薯都”,在土豆上做文章。
乌兰察布市打造“中国薯都”的战略决不是空穴来风。马铃薯种植是乌兰察布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因为这里海拔高、气候冷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气候特点和土质非常适宜马铃薯生长发育。乌兰察布市生产的马铃薯个大、表皮光滑、薯形好、无污染,享誉全国及东南亚市场。
有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中,内蒙古马铃薯播种面积880万亩,总产量850多万吨,在全国排名第一。其中,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的种植约占全区1/2,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每年约有150万吨商品薯调往广州、上海、武汉、南京、海南等地,有10万余吨种薯调往山东、甘肃、广东、福建等省区。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于光军认为,乌兰察布市具备了“中国薯都”的产业基础,但要把它作成名副其实的“薯都”,最关键的是乌兰察布市还缺乏领军的加工企业,缺乏在市场上有影响力的相关产业集团,缺乏有市场知名度的品牌。
“薯都”优势
乌兰察布市种植的马铃薯历史悠久,并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一些成果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先。1960年,乌兰察布市农科所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马铃薯脱毒等技术研究。1976年,中国科学院把马铃薯种薯实验基地选在乌兰察布市,建起了全国第一个马铃薯原种场。目前,乌兰察布市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储备了适合各种需求和不同生态条件栽培的优质品种的原始材料2100多份。
马铃薯的产业链很长,食品加工的种类很多,可加工成淀粉、薯条、膨化食品和休闲食品,也可制成粉丝、粉条、粉皮等。美国60%的马铃薯被加工成以上产品,而中国每年要花费10多亿元进口马铃薯和冷冻马铃薯制品,马铃薯产业前景广阔。
乌兰察布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京包、集通、集二、丰准及正在建设的集张五条铁路贯穿全境,国道、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南北,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交通枢纽,对马铃薯的销售运输具有重要作用。
“薯都”战略
2007年,全区马铃薯现代化种植技术现场会在乌兰察布召开。乌兰察布市副市长王建国在会中郑重提出,今后要通过确定品牌、探索模式、加强科研、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等,把乌兰察布市打造成“中国薯都”。
据了解,乌兰察布市的马铃薯产业链在逐步延伸,加工业呈现迅猛发展势头。该市先后投资1亿多元,帮助马铃薯种植基地的专业大村购置了大中型马铃薯淀粉加工设备5000多台(套)。大中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发展到70多家,粉皮、粉条、淀粉加工点1.2万多个,每年转化马铃薯10亿公斤。目前,全市建成贮存能力在200吨以上的贮窖2700座,加上农户土窖,总储存能力达20亿公斤。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于光军说,乌兰察布市提出打造“中国薯都”是城市营销的一种手段,打的是产业牌。与呼和浩特打造“中国乳都”城市营销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处。
于光军认为,乌兰察布市借鉴了呼和浩特的“中国乳都”城市营销战略。呼和浩特的“乳都”营销,在城市营销界一致认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同样是城市营销,乌兰察布市与呼和浩特“乳都”的营销相比,似乎更加任重道远。
“薯都”之远
“一个城市因某个产业可以称其为‘都’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它的产品要有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有数据显示,乌兰察布市的大中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已经发展到70多家。但真正有影响力的企业却很少,这70多家企业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几乎没有。”于光军说。
同时,他还表示:呼和浩特的“乳都”城市营销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选择了一个很好的产业。而目前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的状况与呼和浩特当年提出打造“中国乳都”时的产业基础不能比较。呼和浩特在当时就具备了很丰厚的产业基础,并且有两家大型的乳制品加工企业。马铃薯在生产组织上非常分散,且马铃薯的加工受季节性的限制很大,大型加工企业存储原料也是一个难题。
于光军建议: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薯都”,乌兰察布市要在自身产业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下功夫。一方面培育生产集团和大型企业,提升马铃薯生产或加工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与此同时,也会出现很多中小企业。努力让这些中小企业形成一个产业联合体,形成新的合作机制,最终在市场营销中形成统一的力量。此外,乌兰察布市在打造地区品牌上也可以大做文章。根据马铃薯的用途可以将其分为商品薯和食用薯两种,即食用和加工,类似于锡盟的羊肉、山东寿光的蔬菜等,分门别类的将其做大做强。